Eng · 繁體 · 简体

News & Events

 News & Events Home
 News and Events Archive
學術研討會: "論中國文化意象的詩學"
Jump To:
 
Topic:  學術研討會: "論中國文化意象的詩學"
posted itemPosted - 11/11/2008 :  09:45:43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

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學術硏討會

論中國文化意象的詩學

講 者

胡曉明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日期: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八日(星期二)
時間: 下午4:30 – 6:00
地點: 香港城市大學 教學樓黃區五樓 Y5303室

摘 要

古代有一個學琴的故事: 伯牙學鼓琴于成連先生,三年而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專一,尚未能也。成連云:“吾師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延望無人,至蓬萊山,留伯牙曰:“吾將迎吾師。”刺船而去,旬時不返,但聞海上水汩沒崩澌之聲,山林窅冥,群鳥悲號。愴然歎曰:“先生將移我情。” 乃援琴而歌之,曲終,成連刺船而還。伯牙遂妙絕天下(鄭樵《通志略·樂略第一》) 我們讀這一則故事,難免會問:爲什麽伯牙學琴三年,仍不能達到入神的藝術境界?伯牙不是沒有理論,不是沒有技藝,不是沒有觀念,他缺少了什麽呢?他的老師成連帶他到那蓬萊無人之境,聽到“海水汩沒崩澌之聲”、“山林群鳥悲號之音”,伯牙就深情領略,移情神會,就能深演奏出〈水仙曲〉那樣美妙的音樂,這又是什麽原因?這其實也隱藏著一個中國詩學的問題。從詩學的角度讀這個故事,它啓示我們,現代中國的詩學研習者,會不會已經放棄了更爲重要的學詩方式與解詩途徑? 中國詩學無疑有著多樣的表現形式。命題、範疇、意象,是比較常見的。其中有一種意象的詩學,兼具感性特徵與綜合性質,尤其重要的是,它們往往凝聚了詩人代代相傳的心意,形成古今相通的密碼,不經意地傳遞著中國文化與思想的若干重要資訊。無以名之,姑名之曰“意象之文化詩學”。 本講座試圖討論這種詩學是如何可能的。 譬如,中國歷來有歌詠落花的傳統。尤其是近代,我們可以看到陳寶琛、王國維、吳宓、陳寅恪的落花詩傳統。這個傳統植根于屈騷的靈魂,更延伸爲文化危機與毀滅時代的絕唱。可以從中看到中國詩人特有的一種秘語傳承方式,也可以看到中國詩學特有的一種文化生命的悲劇精神。 又譬如,桃花也是十分具有文化詩學意味的傳統意象。包含著中國詩學的若干著名典故。譬如:桃之夭夭的日常人生之世俗美、桃花源之自由精神、人面桃花之感傷、山寺桃花的喜氣,種桃道士的豪情、以及蘇東坡的戲將桃核裹黃泥,曾國藩的倚天照海花無數。桃花可分說,也可合說。合說,即可以從中悟出一支熱愛生命、珍視自由、向往美好浪漫意境的詩學精神。分說,即又平實又幽渺、又進取又超越。 文化意象的詩學研究舉隅:神女、成連、漁樵、紅豆、瀟湘、飛鴻等。 文化意象的研究有兩種範式,一是歷時性的研究,旨在探尋詩史、文學史、美學史的變化。以聞一多、小川環樹等爲代表。一種是共時性的,旨在探索文學與文化的聯繫,文本的結構。以錢鍾書爲代表。二十世紀,錢鍾書的意象詩學研究有很大的貢獻,但也有其局限。本講座試圖重新認識錢氏在二柄多邊、反象以征、同時多義、理型意象、原型主題、以及象教、符號等多方面的學術遺産,同時也指出他切割歷史、切割具體人的缺點。 講座人主張更多地發掘文化意象的詩學。文化意象的詩學不是辭典學,而是仔細體味作品脈絡,進到裏面去的理解。文化意象的詩學不是修辭學,而是強調文化心靈的體察與感應。文化意象的詩學不是範疇學,而是鮮活地連帶著詩人呼吸的感性詩學。文化意象的詩學不是一般的意象學,而是深具中國文化意味、對傳統重新闡釋的文化詩學。文化意象的詩學不是主題學。而是要提煉出重要的思想與結構的詩學。文化意象的詩學是以感性為基調,以中國傳統的同情瞭解為底子,從作品中提煉出來,又是以反復多次使用的詞語為研究物件的。 文化意象的詩學是情感找到了思想,思想找到了文字,始於感興,終於智慧的。 文化意象的詩學是兼有“能感之”和“能寫之”,兼顧了文學寫作與文學欣賞,兼顧了藝術美與思想的力量,同時,也兼顧了心理面與歷史社會面的。 大家都來挖掘文化意象的詩學內容,擺脫西方話語的主宰,那麽,具有中國文化的心靈詩學,就會在我們的時代重新復活。

講 者

胡曉明, Hu Xiaoming,1955年8月生)四川成都人、漢族。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文學碩士(1996);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文學博士(1990)。歷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著有:《中國詩學之精神》(1991)、《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1992)、《靈根與情種:先秦文學思想研究》(1994);《饒宗頣學記》(1996),《文化江南劄記》(1998)、《詩與文化心靈》(2006)等,編有《釋中國》《近代上海詩學系年初編》等。在《學術集林》、《中國學術》、《九州集林》、《文藝理論研究》、《文學遺産》以及《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V 1.Feb.2007 )等發表學術論文若干篇。參加並協助主辦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自1999年以來的五次年會。在南京大學、首都師大、中國美術學院、雲南大學等多所高校、以及鳳凰電視臺、浙江人文大講壇等應邀作學術講演。1994年10月至1995年元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2007年11月15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作學術演講。2007年8月15日至11月13日,受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邀請,作三個月的歐洲藝術史考察。2008年10月應邀往德國漢堡大學孔子學院演講。曾多次獲上海市優秀論文成果獎,獲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稱號(1995)、霍英東全國優秀教師獎(2006)。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華東師範大學思勉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國江南文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秘書長(1999)、會長(2007)。

~ 歡迎各界人士參加 ~

   

 

Enquiry: LTenquiry@cityu.edu.hk